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森林文苑 > 绿色文苑 > 职工风采

邂逅自然,亲近自然

发布时间:2023/1/10 10:20:51  浏览次数:

邂逅自然,亲近自然

——别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文/李颖航


这既是我们苍茫、狂野、吼声震天的母亲—

大自然。

无处不在的、奇丽绝美的、舐犊情深的大自然。

一如猎豹。

可我们却太早失去了她奶水的哺育,

去面对,

一个只有人与人互动的

文化与社会。

--梭罗


       这是自然教育的先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林间最后的小孩》中的一段话。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所需的一切,包括食物、木质家具、燃料都由自然母亲而来,自然母亲鼓舞我们、扶持我们,我们也对自然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曾几何时,在上一代人的童年中,“玩游戏”指的是捉萤火虫、爬树、围着篝火讲鬼怪传奇故事、在寂静的山谷中卧听风吟潇潇,仰观浮云飘飘。而如今的新生代儿童,却是三毛笔下的“塑料儿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常跟大人说的话就是“我更喜欢在屋子里玩,只有那儿才有插座”。户外清新的空气、野地荒原、蓝天白云,在他们眼里,都好似打了免疫针似的完全无所感动。这即是理查德·洛夫所提出的“自然缺失症”,意为人与自然的疏离。实则,我为自己下的诊断书亦为,自然缺失症患者:没爬过树,没有亲手采摘过苹果,分不清五谷杂粮,不知道如何播种……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父辈对大自然的一切如数家珍,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却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呢?

       在功利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们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漫画书也就不够用了,根本没空出去玩。成年人也会倾向于坐在房间学习电脑,而不是走进大自然,因为学了电脑能找到工作。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在教导下一代与大自然保持距离,我们的制度、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文化态度都在无意识地把自然与灾祸相连,担心树林里的临时建筑不结实或引发火灾,无意中阻碍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此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以至于纯自然地区越来越少。

       我们与大自然的渐行渐远并不是一件好事,越来越多的现代病,如孤独症、抑郁症、肥胖病、感官钝化、注意力缺陷等都与此相关,与大自然的联系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心理和灵性健康。不止如此,与自然的疏离会减少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甚至是尊敬,丧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改变人与自然缺乏接触的现状,修复年轻一代与大自然的纽带,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

       大自然能调节我们的身心健康。城市景观中遍布的广告牌总是想方设法来误导我们,但宁静的大自然就不是这样,他不会让我们觉得必须成为某一种样子,它只是在那里,接纳着所有人。自然既是美的化身,也是庇护所,那里非常安静,空气很清新,在宁静的陪伴下我们会获得自由,舒缓压力,抚慰孤独。大自然对人类来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开阔的草地、森林、牧场、河流湖泊、蜿蜒的小径和高处的美景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积极情感。而且,户外玩耍能控制体重,提升平衡感、敏捷度。

       大自然能发散我们的想象力。传统的玩偶和游戏存在局限性,警察玩偶通常也是警察,我们很少会把它想象成别的东西,但是面对风景,我们的想象会发散的多,例如,我们把桂林的山想象成一个卧躺的美女、象鼻、笔架;著名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凝望深邃的星空,感受无限与无穷,萌发宇宙观……自然山水给了我们表达内心的工具,让想象纵情驰骋,滋养创造力。

       大自然能激活、丰富、敏锐我们的感官。现代生活压抑了我们的感官,使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通过视觉来展现,例如看电脑和电视。大自然则不同,它能激发我们的所有感官。去看低矮的灌木枝蔓丛生、去进入峡谷、去聊起洞穴里曾经的“北京人”,去听知了鸣叫,去嗅桂花花香,去融入大自然,都能重新找回那个正在渐行渐远的感官世界,进而发现身边事物的独特之处,培养好奇心,对动植物感兴趣,关心环境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激发人的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其次,邂逅自然、亲近自然,我们要有所行动。

       《棚屋搭建指南》中告诫我们,亲近自然意味着要做点什么,要有直接的体验,而非做个看客。博主@徐云流浪中国、@阿木爷爷、@李子柒都用实际行动融入自然,徐云在川西的牧民简易房中用易拉罐自制烟囱、阿木爷爷用32块木板做出榫卯足球、李子柒腌制辣白菜。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回归自然呢?可以和家人一起体验翻开石头找到巨大甲虫的惊奇、一起划着独木舟在附近的小溪里漂流、一起用文字和图画记下那只在秋叶上蹒跚而行的年迈大黄蜂……学校、自然教育基地可以更大程度利用附近的自然空间,设计全新的生态学校、生态课堂,注重体验式学习,在教室养鳟鱼、在溪边测水速、在农场认养奶牛……长远来看,还需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文化模式和生活环境,真正拉近我们与大自然的距离,建设“绿色屋顶”式建筑,打造“相当狂野和原生态”的绿地,设计生态乌托邦式的生态社区,呼吁绿色城市主义,让我们在荒野、在乡村、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也能有手脚粘上泥巴的机会,真正回归自然。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