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组织人事

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发布时间:2011/1/18 8:15:46  浏览次数:

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牛背梁保护区职工队伍现状分析研究
王惠英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宁陕、柞水、长安三县(区),管辖面积16520公顷,是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筹建,1997年成立管理局,为省林业厅直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90人,下设四个基层保护站。保护区管理局设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四个保护站均位于省道、国道沿线。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资源环境,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纷纷加入保护区职工队伍。
一、职工队伍现状
        牛背梁保护区现有在职职工90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35人,具有大专学历的38人,具有中专学历的7人,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95%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3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24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占到职工总数的66%以上。可以说,牛背梁保护区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二、职工队伍特点
        综合分析牛背梁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取得的成果水平等,具有以下特点:
(一) 职工文化素质较高,所学专业基本合理
        牛背梁保护区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的职工共86人,其中:学习林业专业的53人,学习法律专业的9人,学习经济管理和财务专业的15人,学习计算机及其它专业的9人。所学专业基本合理,能够适应保护区工作的需要。
(二)职工文化素质较高,实践锻炼不足
        牛背梁保护区职工的文化素质较高,但大部分职工从专业学校毕业即分配到保护区工作,缺少在其它单位工作的经历和社会经验,工作性质和工作经历相对单一,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欠缺。
(三)职工文化素质较高,科研成果较少
        牛背梁保护区职工的文化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能力优势和人才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单位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争取了一些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但仅获得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尚未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专业技术人员中也未涌现出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职工的事业心和爱岗敬业意识还不够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还未完全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不够等。
三、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局职工队伍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提高。
(一)加强学习教育,积极提高素质
        学无止境。目前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正在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首先要求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即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力、创新力明显提高;其次要求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等。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不断出现,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够,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新课题新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有可能干好工作。结合保护区实际,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等,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二是要学习适应保护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业务知识,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发展增砖添瓦;三是要学习林业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四是要学习履行岗位职责的相关新知识、新技能,广泛学习哲学、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能力
        美国通用公司曾组织单位员工开展了一次野外拓展训练,其中一项是团队扎木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几类人:不发言也不干活的旁观者,找个借口在一边看着;专挑毛病的批评家,指出哪里不对,却不说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懂得如何去做,但自己基本不动手的指挥家;最后一类是实干家,他们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或根据自己的判断,一根绳子一根木头地把木筏扎起来,木筏基本上是实干家扎起来的。任何组织都有上述四类人,旁观者不用说,是任何单位都想要开除的对象;批评家虽然可以主动提供意见,但毫无建议性,影响可能比第一类人还要坏;指挥家多担任领导者的角色,但他们缺乏执行力和对一线的了解,也未必是个好领导者。只有实干家,是任何组织都最为看重的骨干。
        这个事例启发我们:人人都要努力成为实干家。这就需要广大职工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做实做好;在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同时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善于去做需要干的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毛泽东主席曾说: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只有加强实践锻炼,才能使自己日趋成熟,日趋完善,工作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得到重用的机会,用一句网络语言说,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能力,才能迎来小宇宙的爆发,而不是“自毁性”爆炸。
(三)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983年出版的《全国林业好新闻获奖作品选》中,曾登载了一篇《“松林卫士”天上来》的通讯,报道的是山东省日照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师张天印和同事们把灰喜鹊驯化得听人调遣,为林区除虫护林闯出新路的事迹。张天印从1953年就从事林业技术工作,对林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全县三十四万亩松林,每年发生松毛虫病的竟达二十多万亩,望着新叶翠绿的赤松被吃的一片焦枯,张天印感到揪心般的疼痛。为了保住松林,只好用药物捕杀,一年用药五十多吨,价值达十五万多元。这样做既浪费了资金,又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杀死松毛虫的同时,许多寄生蜂、寄生蝇、螳螂等天敌,也同归于尽了;浓重的药味,还把鸟儿熏得远走高飞。光靠药物单一捕杀,松毛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捕杀效果越来越差,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这种状况,张天印心情焦虑,开始暗暗探索降服“松虎”(松毛虫)的新路。1973年春,张天印来到华山大队林区,发现周围的赤松被吃的光秃秃的,而中间却有一片松林,枝叶茂密,翠绿欲滴。他钻到林中仔细观察,发现是灰喜鹊在捕食“林虎”。他同护林员一起进一步观察,终于摸清了灰喜鹊的生态特性,并且查明,灰喜鹊主要啄食松毛虫和茧蛹,到了冬天,它啄开翘裂的树皮,啄食越冬松毛虫。一只成鸟一年约吃一万五千多条虫,可以保护一亩松林。他及时建议领导做出了保护灰喜鹊的部署,而在当时,灰喜鹊是当地人谴责的对象,并不受到保护。随之,灰喜鹊在华山一带林区安居下来,使两万亩松林得到了保护。但灰喜鹊大都自然分布在日照县西南山区的松林中,其它林区则没有或极少。给其它林区引来灰喜鹊治虫,成了当务之急。张天印本来是搞林业技术的,但为了工作需要,开始认真学习研究起动物学。他根据动物经过人工饲养、繁殖、驯化,能逐渐亲近人的特性,决定人工驯化灰喜鹊。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哨音为令,对灰喜鹊进行驯化繁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美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清晨,鸟儿听到哨音出发;傍晚,随着哨音归巢。据统计,一只灰喜鹊一天平均吃掉老熟松毛虫和幼虫四十四条,它们重点活动的二十六亩松林一片葱绿,虫不成灾。后来,又调来部分小鸟,进一步壮大了灭虫队伍。更令人欣喜的是,调来一鸟除虫害,引来百鸟相为邻,杜鹃、花喜鹊等鸟也纷纷迁来落户,成为共同捕食“松虎”的“友军”。由于放鸟除虫,不施药物,寄生蝇、蚂蚁、螳螂等天敌也受到保护,日益增多,生态平衡逐步得到恢复。人工放鸟除虫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科学护林踩出了一条新路。这一科研成果,受到相关专家的重视,并在省、市科学大会上受到奖励,又获全省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奖,并引得其它省份纷纷前来取经,进行推广。
        这一事例说明,要干好工作,必须具有“干一行,爱一行”,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爱岗敬业精神。瓦特能通过观察水壶烧水发明蒸汽机,阿基米德能通过思考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牛顿能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这些伟人们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心灵和善于实践的行动,通过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而在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悟”出了科学的真谛,并通过勇于实践而创造出了奇迹。更是因为这些伟人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而机遇往往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我省自然保护区系统,也涌现出了一些典型人物,仅有初中学历的雍严格同志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大熊猫专家,还有中专毕业的植物专家党高弟,初中毕业的标本制作专家巩会生等等。这些学历不高的同行之所以能成为动植物研究方面的专家,关键还是因为他们具有“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的爱岗敬业精神。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我们这些具有高学历的职工,只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紧盯世界野生动植物研究的前沿阵地,强化“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加强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定能够大有作为,立于不败之地,载入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史册。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日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