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公众教育 > 宣传教育

探寻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体验自然教育路径——《牛背梁专辑》出版之后

发布时间:2019/10/9 14:38:18  浏览次数:

        2011910月,《人与生物圈》杂志陈向军副研究员等专家分两批来我区考察采访,各位专家对保护区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走访,通过不同视角和深度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人文、历史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阐述。2012年第一期《人与生物圈》牛背梁专辑出版,可以说是将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全方位、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全国众多保护区和公众面前。从《牛背梁专辑》出版之后,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努力探寻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体验自然教育路径。

一、让森林体验自然教育突显“牛背梁”特色

森林体验教育最早兴起于德国,1986年“德国森林基金会”第一次使用“森林体验教育”这个术语。近些年,森林体验教育理念逐渐引入我国,获得巨大反响。2012年原陕西省林业厅通过对甘肃天水中德合作的我国首个森林体验项目进行了考察,决定在陕西也引入这一森林教育理念。

为了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更好的发挥好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原陕西省林业厅在2013年率先筹建了以森林、山水为主的“牛背梁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体验两个试点之一,紧抓机遇,不断立足实际,积极探寻,努力对自身资源等优势进行考量和定位。

“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中”。牛背梁森林体验教育基地的建设也紧紧围绕这个理念来开展,在两公里的线路上一共设置了树种识别区、岩石认知点、植物大类群感知点、高负氧离子体验点、运动能力测试点、亲水互动点、土壤认知点、休憩游戏创作区、休闲区、根系展示区、鸟巢体验区、森林药房区共12个点(区)近40项体验内容,使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北沟森林体验活动自从20139月份开展以来,不断摸索,通过开展活动,逐步形成了牛背梁北沟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共接待高新区第二中学、西安中学、思源中学、航天中学、太平小学、西安旦雨体验营、陕西大自然课堂等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8000余人,体验活动受到师生们一致的欢迎和好评,很多体验学生临别时由衷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成为一名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亲身参与到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工作中。

森林体验活动启动后也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国家林业局网站、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中国绿色时报、西部网、中国林业网、中国野生动植物协会网站、陕西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均给予了报道或深入采访,其他媒体也进行了转载,社会反响强烈,带来良好的生态文明间接传播效应。全国政协2013年年底组织的调研组赴陕西调研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后,让这一创新之举逐渐浮出水面,走出公众视野。调研组认为,陕西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创办森林体验基地等科教活动具有典型价值,经验值得总结,并建议在多个省市推广。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指出,陕西开展的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是着眼长远,从关系全局的小事入手,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意义重大的探索。北沟森林体验活动先后荣获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环保厅“陕西省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称号。近年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持续努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和提升森林体验自然教育成效。2018年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国和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强化保护区“主业”职责,为自然教育蕴积“底力”

秦岭羚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高山地区的旗舰物种,在秦岭地区它是国宝大熊猫的好邻居,几乎处于同一生态位。这一物种保护的科研价值不仅在于生态分类学方法,从形态和遗传学方面来看,羚牛介于牛和羊之间,在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的动物。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牛背梁保护区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处于最东端,也是秦岭羚牛分布最东端。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段羚牛的天然栖息地,它的建立使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向东延伸了90千米。

在专辑中开篇《羚牛保护之科学观》一文中,宋延龄院士对秦岭羚牛这一物种及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其中的许多观点也影响了近年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重点工作思路和举措。尤其是针对羚牛等重点物种保护科研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管理局及时调整转变重点工作思路,将“强化主业职责”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以科研监测、资源保护工作为抓手,促进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体验自然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启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课题研究

现阶段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到底有多少?由于不同单位和组织在不同时期的调查方法并不统一,导致调查数据无法进行比较。有人认为整个秦岭地区秦岭羚牛种群数量为50005500头,有人认为是3000头左右,如何准确掌握保护区内羚牛这一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20183月,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启动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课题研究,设置31条样线调查范围覆盖整个保护区,课题合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卜书海教授对整个调查进行了技术指导。牛背梁保护区以羚牛调查为契机,在全区掀起了科研监测、资源保护的工作热潮,通过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羚牛野外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料,发现了不少羚牛活动的新动向,例如在调查中石砭峪保护站水洞子沟发现了羚牛的新鲜足迹,这是羚牛的最新分布点。目前这一课题数据正在内业整理中,但从观察的数据来看,牛背梁的羚牛这几年保护成果还是斐然的,野外遇见率和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壮大中。

羚牛研究很辛苦,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但当你真正了解了羚牛的生活习性,你就会明白。一是羚牛的活动范围广,在各个栖息地之间不停变换,羚牛的生活环境总是在高山悬崖峭壁等人类难以到达之处;二是羚牛调查过程中总是充满了危险,要研究秦岭羚牛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跟踪观察,但是又有几人能做到连续几个月工作生活在秦岭深处,不说遭遇野猪、黑熊等野生动物的危险,就是几个月的寂寞,谁能坚持下来,所以说野外调查首先要有吃苦精神,然后才是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

四、务实推行资源管护野外工作新举措

2018年起实施资源保护人为干扰动态监测手段,切实加强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自实施资源保护人为干扰动态监测以来,坚持每季度提出监测管护分析报告,收到了明显的野外资源管护成效。在总结2018年以来施行资源保护人为干扰动态监测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基层保护站人力及野外资源管护工作现状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反复调研讨论,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尤其注重听取基层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各业务部门的意见。在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197月正式实施了“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红外线相机野外巡查与监测考核规定(试行)”。这是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年来直面资源管护困难、问题和矛盾,总结多年保护管理工作经验教训做出的具有较大突破性、创新性的管理举措;也是积极、务实规范保护区管理,着力打造够格高质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取得的突出成效。

通过“牛背梁”团队的执着努力和务实探寻,基于生态保护,突显“牛背梁”特色的森林体验自然教育正在有力有效地前行着……(郭朋勃)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