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防火安全 > 防火工作

牛背梁保护区“人为干扰动态监测”管理新举措初探

发布时间:2017/12/18 17:30:22  浏览次数: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羚牛秦岭亚种及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界处。保护区周边地区交通十分便利,东部有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从牛背梁腹底穿过,西部有210国道从保护区内南北穿过,将保护区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南部有102省道沿保护区边界经过,同时还有不同等级乡镇公路和乡村公路与保护区边界相连接。
保护区距西安市区60公里,便捷的交通使牛背梁保护区成为游客一日游、两日游的首选目的地。近年来,保护区周边各种旅游活动发展迅速,有大小景点7处,农家乐百余家,各景点与保护区邻建。各种各样的登山、自驾游、探险俱乐部等户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游客们更愿意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和自然景观优美的保护区游玩。游玩中伴随着野炊、烧烤、探险等各种人为活动给保护区资源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大量的游客频繁进入到保护区及周边,在游玩的过程中又不愿意主动接受保护区相关部门的管理,给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和管理难度。
总结近年来资源保护管理、科研监测、森林防火等工作经验,分析保护区当前面临人为活动干扰对自然资源带来前所未有的管护压力和困难,加之牛背梁保护区各基层保护站巡护管理人员有限,年龄偏大、巡护力量薄弱,并存在管护巡查区域分散等实际问题。近两年来国家环保部通过遥感卫星加大了对秦岭林区监控频次和环境保护的督导检查力度,特别近几年来针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人为活动和人工建设监管和治理整改力度,面对当前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良好性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对加大环境治理工作力度及我们面临的困难,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在充分发挥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加强对入区人员的管理,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何加强对非法入区人员活动情况监管?如何减轻非法入区人员活动对保护工作带来的压力?如何确保资源安全和减少因非法入区迷失方向,出现失踪、伤亡等事件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为了直面资源管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强化资源管护工作力度,提升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规范化、技术化、多元化、人性化,充分利用和发挥红外相机监测功能,有效加强对保护区内人为活动干扰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规范化实施,不断提升资源管护成效。9月份以来,在如何改进和加强对人为干扰活动的监管方面进行了调研,确立了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相关科室、站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牛背梁保护区区位、资源分布、人为活动、管护工作面临实际问题等具体情况,拟定了《红外相机动态监测人为活动干扰和考评管理实施规定》,做出了将区域人为活动监测和资源保护工作动态监控有力结合起来的新举措,以达到提升资源管理水平,确保辖区资源安全的目标。
具体措施如下:
一、监测目的: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以人为活动为监测对象,以红外相机为技术手段,以动态变化为监管措施,以激发工作人员能动性为核心要素,以更好的管住管好区域资源,实现“五无”目标为根本目的。把及时发现人为活动原真性、及时有效制止非法行为、有序掌控工作状态、及时收集和处理动态信息作为基本要求,通过红外相机全天候监测、日常巡护与稽查巡护等多种手段并举的方式,以实现资源保护管理的有效性为突破。
二、职责分工:保护科为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归口管理与组织实施部门,主要负责计划审定、组织协调、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督查检查、考核考评等工作。科研科为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技术保障部门,主要负责红外相机野外布设、运行维护等的技术指导,协助保护科开展数据处理、督查检查、考核考评等工作。各基层保护站为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工作的具体承担和实施单位,根据管理局审定的监测位点,按期开展各自辖区人为活动干扰情况的动态监测工作,按时收集和处理数据信息,及时报告监测结果与报表,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与考核考评。
三、人为活动动态监测
1、监测方法: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以布设在固定监测点上的红外相机自动监测为主,日常巡护与稽查巡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2、监测频次:每次只对一个固定监测点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一个监测点上的红外相机布设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每10天采集一次数据,每月采集数据3次。在红外相机对该监测点进行监测的当月内,各站必须按照日常巡护管理要求,不定期对该监测区域进行日常巡护与稽查巡护,始终坚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置”的工作原则,防止造成资源破坏。某一固定监测点监测期满后,各保护站要根据在各站辖区确立的监测点情况,及时将红外相机变换布设到另一个监测点,对新的监测区域开始新一期监测。依次轮换,循环往复。
3、监测点设置:根据我区资源管护工作实际和保护站职工队伍现状,以及周边地区人为活动季节性变化和各站提交的选点情况,初步决定在保护区境内共设置1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于确立的人为活动干扰监测点,在监测工作中不得对其位置进行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需书面提出变更申请,经管理局审定后再行调整。
4、红外相机布设:每月在监测点上布设1组(3台)红外相机。现地布设时,要根据现场情况,正确选位,牢固安装,明暗结合,互相监控,既确保最大限度的拍摄范围,不留死角,有效掌握人为活动干扰情况,又保证红外相机的安全性和隐蔽性,严防破坏和被盗。红外相机以人为活动为监测对象,在进行选位时要以能全方位捕捉到人为活动影像信息为核心,镜头对准咽喉要道或人为活动多发地等,仔细调整安装高度、镜头朝向、拍摄角度,并做好伪装、隐蔽工作。相机一旦固定牢靠,每一台红外相机都要认真填写一份《牛背梁保护区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红外相机布设信息表》,详实记录各项信息。
红外相机的布设以保护站为单位,责任到人,“谁布设,谁负责”。布设时要严格按照管理局确立的监测区域与监测点进行。实际监测工作中,可以根据人为活动季节性变化动态,在该监测点上对红外相机点位进行适时、适度微调,以尽可能全方位捕捉和掌控人为活动的动态。
5、信息采集:每月对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相机采集数据信息3次,每10天1次。数据采集采取现场更换储存卡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如遇到极端天气则可适当延长数据采集周期。而一旦天气状况转好,则应及时采集,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除每次对红外相机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外,还必须对红外相机的完好情况、运行情况等进行检查与维护,以确保相机正常工作,并认真填写《牛背梁保护区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红外相机信息采集表》,每机一份,不得缺项漏项。当发现相机被破坏或被盗时,应以书面形式立即报告管理局,并组织人员启动执法程序严查严究。
信息采集回来后,必须由专人负责将数据信息导入电脑,专人保存、专人管理。数据导录时不得对红外相机记录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和随意删除。不论数据信息是否有效,都必须原封录入、永久保存。在正常的每10天一次的信息采集周期以外,各站要按照管理局对巡护工作的要求,不定期对该监测区域进行日常巡护与稽查巡护,对人为活动情况进行严防严控。
6、信息处理:各保护站必须建立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数据库,完整保存红外相机记录的各类原始信息、结果分析报告,以及工作安排、专项行动、会议记录等轨迹资料。并固定1-2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电脑操作、资料管理、查阅演示、资料报送等工作。
每次将数据信息导入电脑后,各站必须组织人力对该次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汇总与归类分析,将各类人为活动信息补充填入《牛背梁保护区人为干扰动态监测红外相机信息采集表》相应栏目,并形成当次《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结果阶段性分析报告》,每月底形成月度分析报告。报告中至少要阐明监测的结果,发现或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应采取的措施或建议等内容。每月初3号前,各站要将上一个月的3次红外相机布设信息表、信息采集表和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及月度报告拷一并上报到保护科,原件资料由各站妥善保存备查。
在进行阶段性和月度分析总结工作中,必须对红外相机记录的所有信息认真整理汇总,仔细归类分析,对各类隐患及时进行彻底清查;对各类违法行为及时报告,对其中发现的行政案件及时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查处;对发现的刑事案件,要及时移交森林公安局机关。
同时在保护科建立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数据库,对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储存,并由专人操作管理,与各站进行对接。每次收到各站报送的资料后,在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数据分析,形成月度分析报告,并结合实际提出保护管理对策,提交管理局作为决策依据。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给保护站及时改进。
四、监督检查与考核考评
组织人员对各站动态监测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和指导。对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工作每季度考核1次,与保护站季度量化考核工作同步进行,单项考核。
考核工作采取核查工作轨迹性资料与现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红外相机布设、组织实施、信息采集与保管、结果分析与报告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考核结果作为月度监测补助发放及保护站季度量化考核等次评定的依据。
五、立足资源保护,初显成效
各基层保护站严格按照管理局人为活动干扰动态监测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立足资源保护工作,认真组织职工开展红外相机野外布设、安装、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月报告撰写等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在推进中进行,经过一个月保护站工作人员艰辛的工作,初显工作成效,11月份安装在野外的4个点位上12台红外相机,采集到照片14569张,其中有效照片7959 张,无效照片6547 张,拍摄视频6200段,收到红外相机布设信息表10份,红外相机信息采集表32张。拍摄到野猪、金雕、鸟等4种野生动物活动,采集照片15张。根据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入区人为活动情况,及时查处在大甘沟非法取土1起,砍柴1起,在水洞子沟捡柴1起,保护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对其相关违法人员进行了查处。四个保护站共出动车辆26台次,投入人力91 人次,通过一个月的实施,有效的保护了自然资源,及时对人为活动干扰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督促了各站人员对区域的巡查力度和强度,确保了资源安全。
通过对保护区内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大的区域开展布设红外相机进行实时监控、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集成分析、综合评判的新举措和加大日常巡护频率及深度,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地人为活动干扰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监测等管理办法,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人为活动开展劝阻、科普宣传、联合执法等有效管护措施来减少对动植物资源的干扰的影响。经过长期有效的红外相机实时监控技术,达到服务于资源保护工作目的,为牛背梁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创造更加安全生息繁衍场所,为实现美丽中国创造“山更蓝,水更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目标奉献牛背梁保护区的力量。(资源保护科 王西峰)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