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影响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及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2 8:37:18  浏览次数:

影响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的主要因素及保护对策

葛炜  张奇奇  麻应太 马宇  李春宁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动植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和“秦岭东部的绿色明珠”,它还是西安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科学评价其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如何将保护区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牛背梁保护区基本概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10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6月设立筹建处,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正式成立管理局。它是我国唯一以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地处长安、宁陕、柞水三县(区)交界区域,总面积16849.1 hm2。它的建立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向东延伸了90 km,对加强秦岭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1992年2月,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40个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和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加强牛背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区内资源,对秦岭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牛背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影响牛背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

2.1 人为干扰因素

2.1.1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天然林采伐过度  

      自1954年秦岭林区进行了大面积采伐以来,数十年时间,大量天然林消失,使牛背梁保护区建区后,天然林不足50﹪。秦岭林区的椴木、水青树、太白杨、连香树、云杉、冷杉等树种,五十年代在秦岭地区成片分布,现在皆因采伐呈零星分布或濒临灭绝[1]。由于长期采伐作业,现有森林绝大多数为次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61.6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水平(114立方米/公顷)的54﹪,近、成、过熟林占22﹪,且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高海拔山区[2]。采伐迹地的人工更新和林分改造以松、栎纯林为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造成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恶性循环。

砍薪柴及林产品生产无序 

      山区居民以薪柴为燃料进行做饭、取暖、生产加工等,每户每年消耗1500-5000kg的薪柴。林产品生产主要包括割竹、烧炭、砍棍棒及种植木耳、香菇、天麻。箭竹是秦岭羚牛的主要食物,季节性的人为大量割取,严重威胁到保护区的羚牛生存。种植木耳、香菇、天麻,需要采伐大量的栓皮栎、锐齿栎为培养基,这种无序采伐对森林破坏严重,并增加了林火隐患。

采挖中草药

      采挖中草药一直是居住在秦岭山中群众获取收入的重要手段,随着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一部分富裕劳动力开始进山挖药换取利益,并逐渐成为职业的挖药者。农闲季节,群众们更是成群结队入山采挖,采挖过后,满山都是翻开的土壤,草和灌木被破坏。这种长期性的掠夺式采挖,破坏了植被的种群结构及植被的完整性,加剧了水土流失。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区域办公室主任凌林认为,通过监测数据表明,野生药材的采挖,已成为干扰大熊猫栖息地的最大因素。

盗伐和偷猎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建区以来,盗取林业资源的案件逐年下降,但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近年来,偷猎案件有所抬头。偷猎者组织严密,以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为目标,采取下套、使用炸药等手段猎杀林麝、黑熊、豹、小麂等,不但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也给进山的群众和保护区管护人员带来了安全隐患。

2.1.2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保护区管护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下,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连续十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令人担心的是周边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1至2起森林火灾,由于山区沟深林密、交通不畅,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发现较晚,扑救不及时,很容易酿成生态灾难,对保护区的森林造成威胁。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有:

自然原因:在干旱季节,由于阳光的强烈辐射,使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发生高热自燃和雷电触及林木引起树冠燃烧。

生产、生活用火:如烧灰积肥、烧田埂草、炼山整地、烧垦烧荒、烧牧场及烧炭等用火不慎引起。

非生产性用火:如烧山驱兽,在林中烧火取暖、上坟烧纸、煮饭、小孩玩火、夜间行路用火把照明、乱丢烟头等。

2.1.3 设施建设

农业、林业、工矿企业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林区的道路建设,破坏植被,影响动物活动、交流。

工程建设:如秦岭铁路隧道直接从保护区内山体中穿过,排放的废气污染保护区空气,产生的噪音对野生动物造成干扰,工程建设期间,大量采挖河沙,排放废水,污染了河流生态系统。

2.1.4 农业生产 

      保护区周边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长期在中、低山区毁林开荒,种植小麦、玉米、洋芋、黄豆等作物,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这种陡坡地的耕垦,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2.1.5 旅游

旅游设施建设占用林地,采挖土石,破坏植被。

旅游经营过程中利用资源,排放烟尘、污水和噪音,污染环境。

游客环保意识不强,践踏植被、野外用火、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了林火隐患。

游客发出的声音、散发的气味使野生动物惊惧与不适,限制了动物的栖息范围。色彩鲜艳的旅游建筑和旅游垃圾对动物视觉造成刺激。

2.2 自然灾害

2.2.1 大雨引发山洪 

      20世纪90年代洪灾的发生频率比80年代增长了49﹪,盲目开垦、河流上游毁林开荒、滩涂围垦是导致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1999年至今,保护区周边由大雨引发的山洪暴发最少3次,由于植被被破坏,每次均导致产生泥石流,造成巨大的财产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 

2.2.2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仅次于森林火灾,据林业部门统计,我国入侵森林病虫种类累计已达26种,每年森林受害面积2000多万亩,经济损失560亿元。近年来,松材线虫病更是来势汹汹,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市、区)发生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牛背梁保护区通过普查,虽未在区内发现松材线虫病,但保护区紧邻柞水县松材线虫病疫区,随时存在着可能发生的危险。森林病虫害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很难防治,其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应对此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保护对策

3.1 加大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3.1.1重视保护事业,加大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乃至周边社区的保护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

3.1.2 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政策、规定和完善的保护体制,采取“一区一法一规”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安全。

3.2 切实做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作

3.2.1 进行体制改革,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定“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目标进度,分区划片,责任到人,实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3.2.2对采伐过度的天然林,科学设计,“适地适树”营造培育,对质量不达标的次生林进行改造抚育。

3.2.3对所有宜林地实行封山育林,禁止一切人为生产、破坏活动。

3.2.4对宜林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人工林改造,根据原有树种配置,在山顶和陡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在山中部营造水源涵养林,在山下部营造经济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发展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3.2.5走政府、科研部门、农户、企业联合的路子,实行规模化“退耕还林”。政府负责规划、协调、扶持、监督,科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农户出劳动力,企业投资营销,责任与利益“双包”,使群众“退”的放心,还能得到利益。

3.2.6按照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林农间作,果蔬套种,乔灌草混交,防护林与经济林搭配,逐步形成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牧业和果蔬业。

3.3 不断强化森林防火工作

3.3.1山区地形复杂,严重干扰着预防和扑救工作的实施,必须加大“四网”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强通讯网络、了望塔的建设,以实现“预防主动、巡护到位、指挥准确、调度迅速、扑救有效、损失小、伤亡小”的目标。

3.3.2 实行“分区划片承包责任制”和“行政领导责任制”,制定预防工作目标和管理标准,层层签订责任书,不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3.3.3 建立“联防联扑”体系,按区域成立巡查、扑救队伍,配备专业工具和器材,并进行全面业务培训,提高预防和扑救能力。

3.3.4 加强生产、生活、旅游、风俗习惯的用火管理,签订用火安全责任书,防火期内设卡检查,控制火源进入林区,消除火灾隐患。

3.3.5 做好防火隔离带建设。

3.4降低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1 开展生态旅游应坚持资源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

3.4.2 用生态学理论和生态旅游标准指导规范旅游经营与管理,制定严格的规划和建设规定,限定旅游开发强度和规模。

3.4.3 对从事旅游业的企业、人员、游客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与培训,强化环保意识,将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

3.4.4 对旅游带来的破坏与污染及时进行恢复和治理,砍掉污染严重项目,拆除影响环境的设施,取消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的景区和线路。

3.4.5 建设必要的环保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环保厕所等。

3.5 加强社区公关工作,减少社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5.1 编制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计划。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其他国内外合作项目的实施,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针对不同区域,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共管工作,通过试验示范,扶持群众发展高效、优质、高产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使之逐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

3.5.2 在推广新技术方面,牛背梁保护区曾做过一些有益尝试。在社区推广了节柴灶、地膜玉米、地膜土豆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后应进一步重视这方面工作,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相关环境保护组织的联系。经常与环保组织及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社区调查、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试验等活动,在社区工作中引进先进理念和生产技术,减轻社区在生产生活中对环境的压力,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3.5.3 将社区共管与资源管护、行政执法等工作结合起来。在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共管等保护区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缺乏横向联系的现象,造成了一定重复,浪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保护区各项工作不是单纯的,它们之间都是联系的。只有将环境教育工作融入到保护区各项工作之中,将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4 在保护区经费中设立社区共管工作专项预算资金,为该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由相关科室提出每年乃至中长期的宣传工作计划,由财务部门负责协调,争取纳入年度经费预算,按计划有步骤开展。(科研科老林保护站)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