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森林文苑 > 绿色文苑

用影像记录秦岭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3/17 11:06:29  浏览次数:

用影像记录秦岭的故事

——我的生态摄影之路

/郭朋勃

2013年开始真正接触生态摄影,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其间的心路历程,只有自己知道。

第一次认识生态摄影


以前并不懂什么生态摄影,2013年单位要拍摄画册,我负责跟随辅助,拿着科室的佳能相机跟陈旭老师,我们一起爬梯子沟、到光头山、牛背梁、秦楚古道,到保护区的各个地方取景。起初,我对这个单反相机还不太熟悉,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满意,还好老师就在身边,可以随时请教,渐渐的拍出的照片有了起色。每当我拍出一张精彩的照片,兴奋的心情能保持好几天。



在那年的拍摄中,我们历经了许多艰辛。为了拍摄光头山的雪景,我和陈老师、任勇智、刘明四人驱车赶往分水岭。无奈积雪太厚,车辆上不了山,我们便扛着设备、背着行囊沿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在山间行进,深一脚浅一脚,每走一步都要耗费许多能量。由于准备不足,不到半个小时,我们膝盖以下全湿了,雪灌进鞋里又湿又冷。背负着重重的行囊,一路蹒跚前行,平时1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直到傍晚才到达宿营地。卸下行囊,立刻瘫坐下来动不了了。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原来陈老师还有腿伤,跟我们一路走来一声都没吭,瞬间就感动了我。生态摄影不只是简单摄影,也需要摄影人拥有坚毅的品格。每一个精美的作品背后都凝聚了拍摄者的汗水和心血。


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单位里我和赵工是一对摄影好搭档。我们一起上山拍摄有些年头了,渐渐形成了默契。赵工对羚牛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我也喜欢拍摄,我俩可谓“一拍即合”。赵工总说我是“福星”,因为每次和我上山,我们都可以拍到羚牛。



我们外出拍摄通常凌晨四、五点就开始行动。记得一次我们两个人天还没亮就赶往月亮岩,一路上坡,一路攀爬,山上的露水很重,裤腿都湿透了,终于赶在天亮之前赶到预定地点。我们迎来了一抹金色的阳光洒在月亮岩,这时山坡上出现了几只羚牛,我们很兴奋,正准备拍摄,突然出现了一群驴友,大声呼叫,本来羚牛要经过驴友所在的地方,羚牛受到惊扰,迟迟不能前行。我们的地势比较高,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切。快到中午时分,一只雌性羚牛带领三只幼崽从山谷上来,和驴友就隔了一大丛箭竹林,由于驴友的惊呼,雌羚牛突然改道,改变了原来的前进路线,可怜后面的幼崽,有两只跟着,一只却跟丢了走进了岔路,我们两个眼看着羚牛母子失散,这只小羚牛就沿着山坡来回转圈走,直到走到了我们的身后,顺着我们身后的山坡下来,径直向我们走来。距离太近了,我们拿起手中的相机不停拍摄,却发现小羚牛一直踟蹰不前。忽然,我们两个对视了一下,会意的给小羚牛让开了前行的小路,看着它从我们面前走过,沿着中午来时的山坡走去,寻找妈妈。这是我拍摄到的最清晰的小羚牛照片。



还有一次,我们躲在光头山悬崖下的一处石窝子里蹲守羚牛。从中午一直到下午,一直没有发现羚牛的踪迹,周围的花草静静地伴着我们,蓝色的绿绒蒿、粉红色的蝇子草、黄色的太白韭,时而有几只熊蜂嗡嗡飞来;天边飘过来几朵云彩,骤时就落下了雨滴,高山上的环境就是这样,来朵云彩就是雨,周围安静的环境让风声、沙沙的雨滴声清晰起来。我两个偶尔聊上几句,到了傍晚,红霞浸染西边的天空,眼看太阳就要下山,我们也准备收拾装备。就在这时,我们下方的草丛中探出半个黑白相间的身子,原来是一只猪獾。它那粉色肉嘟嘟的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径直向我们所在的地方走来,扭着模特步就像是给我们两个摆pose,让我拍摄。我顿时兴奋满满,一天蹲守的疲惫一下就没有了。


……

可以说,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拍摄中的危机时刻

野外拍摄,时刻充满了危险。

记得有一次我们拍摄起得很早,沿着沟道艰难行进,当爬到山坡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刘明的脚踝处流血了,原来是他的脚被一只蚂蟥叮咬了,就在我们给他处理伤口的时候,刘明对我说你看你脸上有啥东西,我随手一抹,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蚂蟥也落到我的脸上了,手中揉捏一阵,还有一种Q弹的感觉,蚂蟥的生命力可是非常的顽强,一般是捏不死的。原来听人说过,蚂蟥在树林里挂着或者地面上潜伏着,对热源非常敏感,一旦动物经过就会粘上去,直到吸饱血才会自动脱离,看来所言不虚。

 


山里人有句口头禅,“一猪二熊三豹子”。这些动物都比较凶猛。记得2020年单位开展《羚牛种群与数量调查研究》课题,我负责进行野外视频数据收集,我和邵建斌到牛背梁区域寻找羚牛,一天一夜,没有丝毫发现,听说广货街光头山区域出现羚牛,便不顾疲惫直接杀向光头山。夏日里雾气比较大,我们到达光头山后就顺着牛道在竹海里前进,爬上山坡,找了一片开阔地,选好位置架好机器就开始蹲守。周围的雾气越来越浓,我不由得调侃邵建斌,你真是个“雾神”啊,从牛背梁到光头山,走到哪,浓雾就跟到哪,一只羚牛也没见到。正说着,前面的竹林里传出噼里啪啦箭竹折断声,中间还夹杂着粗重喘气响鼻声。肯定是羚牛过来了,而且距离我们越来越近。邵建斌对我说一会儿羚牛要是过来了,咱们不行就跑,相机先不管,人要紧。这时,一只雌性羚牛出现在我们所在的岩石下方不到5米的地方,闷头走了过来,随后一头体型壮硕的雄性羚牛出现,它机警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一眼就发现了我们,和我们对视了起来,我和老邵一动也不敢动,我轻手轻脚操作着相机录制视频,心里紧张不已。就在我们与羚牛对视了一分钟后,它忽然打了一个大大的响鼻声,扭头就走,不知道是我们把羚牛惊了,还是羚牛把我们给惊了,反正当时紧张的真是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事后老邵问我害怕不,我说不怕。其实说不怕是假的,如果当时羚牛真的冲上岩石,我两个真是没地方躲避,旁边就是悬崖,周围连一棵像样的救命树都没有,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



我患有糖尿病,外出拍摄的时候一般都备有充足的食物。有一次我和赵工去光头山拍摄日出,由于起的太早走的急,没吃东西,开始我们顺着山脊走的是下坡路,虽然背着几十斤的装备,也没有感觉到啥。但当我们拍摄完快到中午返回的时候,再背着重重的装备一路上坡时却是相当耗费体力。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心慌,浑身出虚汗,几十斤的背包瞬间感觉变成千斤重。感觉体力不支,我便让赵工先行一步,我歇息一下跟上来。我把背包随手扔到草甸上,当时也顾上形象,直接跪倒在草甸上,这时一股强烈的窒息感袭来,我的大脑告诉我,我这是低血糖了,盗汗已经湿透了衣服,怎么办?当时我真是恐惧了,难道要把小命交代到这里。我下意识的摸了下口袋,还有两颗阿尔卑斯糖,不管了,直接塞进嘴里。干渴的喉咙遇到糖果的刺激,让我剧烈的咳起来。平躺在草甸上,太阳的温度温暖着我,舒缓了能有半个小时,我终于活了过来,捡拾起扔在一旁的装备,起身赶了过去。这件事让我后怕了很久,以后到野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药物、饮食,可不敢马虎大意。


拍摄的感受

说起野外拍摄,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自然不用说,肯定是大自然最新鲜的负氧离子,最让我享受的是那种环境,在野外拍摄周围静悄悄的,只有风声,虫吟鸟鸣声伴在左右。这种环境感染着我,让我的心境保持平静、平和的状态,可以抛弃杂念,感悟思考很多东西。记得自己登顶牛背梁时,自己小腿肚子抽筋时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让我终身难忘,自己咬着牙最后终于登顶2802,那一刻的释然,那一种会当凌绝顶的心境,绝对不是看电视看照片就能体会到的。当一个人处在巅峰面对云海、或者站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时,真的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涤荡心灵。其次就是收获的喜悦,野外拍摄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与动物的相遇可遇不可求,机会很难得,抓住稍纵即逝的短暂时间,能留下几幅精美的照片或者一段影像视频,那是最开心的时刻。这种喜悦发自内心,可以让人忘掉疲惫,让人狂热。



随着摄影不断深入,也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首先是对手中机器各种功能的熟悉,然后是各种不断尝试,不断学习,自己这些年购买了许多摄影书籍进行自学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同行老师虚心请教,不断尝试、不断总结。摄影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就像一个神枪手的成长是用子弹喂出来一样,摄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一次次通过快门的损耗来获得的,自己相机目前已经按了近十万次快门,作品素材积累了4 T。其次是对拍摄对象的认识,在野外拍摄了那么多的动植物,自己在整理照片的时候都需要逐一识别,不会的就问认识的人,或者查阅工具书,一来二去,慢慢这些动植物就像是老朋友都熟络了起来,认识的种类数量也越来越多。

都说玩单反败三代。这话虽然有点过,但是对摄影器材投入却真是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从2013年拍画册开始,由于自己的相机画质太差,我就在淘宝花了5千多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的佳能7D相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生态摄影之路,随着对摄影了解的深入,对作品、对画质追求不断精益求精和更高的渴望,自己省吃俭用花了上万元购买了全画幅的5D4相机。当对自然影像记录的大趋势渐渐的由照片向视频发展, 4k画质已成为摄影界的主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永无止境,为了追求更高的画质、向更高目标冲刺,虽然自己明知这是一个深坑,但还是狠心咬牙添置了佳能微单R5

当然付出就会有收获,随着自己生态摄影的深入,自己对秦岭动植物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像资料开展自然科普、自然教育,向更多的青少年讲述秦岭动植物的故事;自己撰写了四十余篇的科普文章发表在《陕西科普》公众号平台和《华商报》他世界栏目,还拍摄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视频传播在网络平台上。自己通过参加一些摄影比赛,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自己的作品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许多人通过我的影像认识了秦岭、认识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对我莫大的鼓舞,激励我继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秦岭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继续讲述好这些秦岭故事。



回想自己开展生态摄影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翻着硬盘里的每幅照片都倍感亲切,随便拿出一张,立马就能浮现当时的场景。因为拍摄的原因,自己跑遍了牛背梁保护区大部分的角角落落,记录了秦岭里许多的美景、动植物。因为热爱拍摄和职业的原因,我也逐渐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虽然遇到过荆棘,负过点小伤,但这份回忆绝对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